中国民航客运行业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国内航线网络已覆盖绝大多数城市,国际航线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速拓展。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国民航客运量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民航市场迅速反弹,旅客运输量大幅增长。《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7302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66465.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2024年,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9%。
“十四五”期间约有3.5亿人乘坐飞机出行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约有3.5亿人乘坐飞机出行,2024年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了7亿人次,预计今年将超过7.7亿人次。
中国民航客运行业正处于复苏与转型的双重节点。全球航空市场重心东移,亚太地区成为增长引擎,中国依托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升级红利,稳居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运输作为高端出行方式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商务旅行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民航客运量持续增长,机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队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整体运营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燃油价格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后旅客出行习惯的改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航客运行业正逐步向数字化和可持续性方向转型。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航班调度、提升旅客服务体验,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绿色航空理念的推广,如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提高飞机燃油效率等措施,也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此外,支线航空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民航网络覆盖范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
在行业复苏与结构调整并行的阶段,民航企业正从单一运输服务商向综合出行服务商转变。传统航空公司通过优化航网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巩固优势,而低成本航空则通过精细化运营开拓下沉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机场枢纽建设与临空经济区开发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航空物流、航空金融等衍生业态快速崛起。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既反映出民航业对经济社会的深度嵌入,也预示着未来竞争将从单一航线资源转向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升级,民航客运需求将持续释放,但增长模式将从”量增”转向”质升”。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智慧民航建设加速,从值机、安检到航班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将重塑用户体验;二是绿色航空成为必选项,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和新型飞机引进将推动碳减排;三是空铁联运、跨境航空旅游等新模式创造增量空间。面对这些变革,具备技术迭代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将占据先机,而行业监管政策也将更注重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展望未来,中国民航客运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到2030年,中国民航客运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外航线网络将更加完善,服务质量也将持续提升。同时,随着人均GDP的持续增长,中高端客运需求将不断上升,推动航空公司向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此外,支线航空的发展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民航客运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既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也面临着市场化竞争的考验。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安全为基、创新驱动、协同共生”的特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以绿色理念重塑产业价值,用开放姿态融入全球航空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如何协调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决定行业未来的核心命题。唯有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跨界融合,中国民航才能在新时代的航程中开辟更广阔的天空。
想要了解更多民航客运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